泉源网

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

[ 2603 查看 / 0 回复 ]

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
文/约书亚

普遍定义
在西方语境中,称呼“Christianity”(基督教)一般是指广义的基督教,其包含了天主教、东正教 [1]、基督新教等。在中国语境中,基督教一般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即基督新教。 [2] 比如,官方组织“基督教两会”不包含天主教,天主教有其自己的官方组织“一会一团”[3]。而中国 “家庭教会”一般指“基督教家庭教会”,天主教非注册教会则称为“天主教地下教会”。天主教与基督教有许多相同点,例如:都相信圣父的创造、圣子的救赎和圣灵的指引;都承认人的原罪;相信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复活和再来等。就不同点而言,则主要包含以下12点:

1. 起源
天主教源于罗马教会,其历史可追溯到使徒彼得。早期教会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以弗所教会、亚历山大教会等。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发布“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393年,狄奥多西大帝发布萨洛尼卡敕令,以罗马公教为帝国国教。此后,因宗教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罗马教会承担起众教会的领袖角色。受罗马文化的影响,天主教除了对希伯来文、希腊文、亚兰文的关注之外,还推崇拉丁文的使用(包括圣经拉丁文译本的权威性)。

基督新教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33年耶稣基督复活之后。按照大使命,基督信仰要从耶路撒冷起,传到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从耶稣基督复活经62年耶稣的兄弟雅各殉道,再至70年耶路撒冷城的沦陷 [4],耶路撒冷教会一直具有大公教会[5] 的领导地位。到了公元2世纪,在罗马帝国的逼迫下,公认的教会领袖出自耶城以外的各地教会[6]。

主教制度的形成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约公元110年,安提阿教会就已经有了主教(祁伯尔,21)。根据《教宗名录》[7] ,大约卒于76年,于《提摩太后书》4:21提到的利奴(Pope Linus),是在保罗和彼得殉道后,第一位被任命罗马主教。爱任纽也在其着作《反对异端》(Against Heresies. Book III, Chapter 3)中提及这事。

有相当长的时间,各城教会间彼此没有联络。公元200年后,为了对付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各教会才渐渐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所有教会采用统一的信经、同样的新约正典、以及主教形态的教会管理模式。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宣布“超大宗主教”(hypermetropolita)具有更高的荣誉地位,具体包括罗马、亚历山大和安提阿3个教区主教。当时的大公教会并非指罗马教会,而是指与异端分别的正统教会。马丁·路德[8]等教改领袖,反对后来罗马天主教的教阶制度、赎罪券、因行为称义等错误教义,试图回归罗马天主教形成之前的教义。基督新教则对圣经文本原典中的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文比较看重;受教改影响,德文、法文也成为不少神学研究者的必修科目。

2.经典
基督新教的圣经包含66卷。天主教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部分增加了7卷经文,基督教新教认为是次经或旁经,分别是:《多比传》(Tobit)、《犹滴传》(Judith)、《马加比一书》(Maccabees I)、《马加比二书》(Maccabees II)、《所罗门智训》(The Wisdom of Solomon)、《便西拉智训》(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Ecclesiasticus)[9]、《巴录书》(Baruch)
这几卷次经原不存在于39卷希伯来原文圣经(即旧约)中,大部分只能在后来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找到。学者一般认为,这些次经是在犹太文士抄经时加入,或者是在译成希腊文的过程中被纳入典章。另外,从内容上而言,次经的不少教导与旧约的核心教导之间有不小的差异。就系统神学而言,次经在灵界论、伦理观等方面与圣经其余正典之间缺少连贯性和一致性。基督新教在这个问题上秉持希伯来原文书卷为本的学术原则,反对把7卷次经列入正典,而是把这几卷书看为次经、旁经(从学术角度不否认其具有参考价值。编注)。

3.圣传
中世纪后期,“双重源头说”逐步成为天主教的共识。天主教相信,上帝的启示是透过圣经和圣传两种方式传递给信徒;其中“圣传”没有通过圣经文本,而是在有形的教会生活中,通过口传把耶稣基督和使徒在地上的一些教导传了下来。后来“三重源头说”又高举了教会实践中新传统的价值。总而言之,无论是旧传统还是新传统,圣传作为基督教历史上的实践,在天主教中被视为具有与圣经同等的价值[10]。

基督教新教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的启示,一般新教教会都会以是否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基础当做区别正统信仰与非正统信仰的标准。例如:新教改革宗加尔文派就把“唯独圣经”作为5个唯独的重要基础。在美国福音派和中国家庭教会的传统中,“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基础”是用于判断信仰是否为“自由派”的重要衡量因素。基督新教承认并尊重传统在教会历史中的地位,但反对把传统置于与《圣经》同等的位置。

4.称义与得救
基督新教中,救恩的核心观点建基于奥古斯丁与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理论。一个人得蒙上帝拯救只取决于信心中的恩典,不在乎行为(参《以弗所书》2: 8-10),但得救的信心会生发与之相称的善行。由于人是全然堕落的,若在救恩议题上加上任何自身善行的条件,人就不可能得救(by Faith alone, through grace alone, in Christ alone)。

天主教的教义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得救在乎信心与善工,不仅要有“先在的恩典”(信心作为礼物赐给我们),也在乎“同在的恩典”(我们要通过持续的善工保持在基督的恩典里)。“先在的恩典”恢复了人被造时的道德能力,“同在的恩典”不断地帮助人、支持人。因此,“善工”不仅要做,而且必须做[11]。

5.炼狱
天主教认为那些信德及行为完全的信徒,在主的恩典和友谊中死去,他们已经永远得蒙拯救;但是那些尚未完全净化的人,死后仍须经过炼净才能得到必需的圣德,以进入天堂的福乐中[12]。按照天主教传统,信徒死后所经历最后炼净的过程被称为“炼狱”(Purgatory),从字面讲,炼狱是有火的监狱,是大多数人死后都会下去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将会经历极度的痛苦。《新编天主教教理》中,已将“炼狱”修改为“最后的炼净”,但其核心教义没有改变。教理强调,炼狱是一个过程而非简单的一个地方。

新教一般反对炼狱之说,认为人的悔改信主、蒙恩得救只有在今生——即活着的时候才有机会,死了之后机会就没有了。因此人在今生应当珍惜每一天,相信福音,并过与福音的恩典相称的生活。

6.忏悔
天主教中,忏悔圣事(Sacrament of reconciliation)是7圣事之一。信徒向神职人员忏悔,由神职人员宣布赦罪。“在忏悔圣事中,信徒向合法的圣职人告罪,且对所告的罪痛悔并定改,藉同一的圣职人赦罪后,便从天主获得领洗后所犯罪过的赦免,同时亦与因犯罪而伤害了的教会和好”(参《天主教法典》959)。

基督新教认为,信徒直接以心灵和诚实,向耶稣基督悔改自己的罪,并立定心志过更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得着圣灵所赐的赦罪的平安。因此不需要通过向神职人员忏悔获得属天的平安。

7.马利亚与圣徒
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决定将马利亚尊为“天主之母”(Theotokos)。自此之后,围绕着圣母马利亚的各种敬礼(天主教反对向任何天主之外的宗教人物使用崇拜一词)仪式成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的重要教条。553年,第2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认定马利亚是“终身童贞”(也就是说马利亚与约瑟的婚姻中没有发生性关系)。这明显与圣经中耶稣有弟弟妹妹(参《马太福音》13:55;《马可福音》6:3;《加拉太书》1:19。耶稣的兄弟有:雅各、约西、犹大和西门)相违背。另外,天主教会认为马利亚无罪,所以她的灵魂和肉体在去世时同时升天。在天主教教理中叙述道,“无染原罪天主之母,卒世童贞圣母马利亚,在完成了今世生命之后,肉身和灵魂一同被提升至天上的荣福。”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在1950年11月1日,应世界基督徒信众的要求,在其通谕《广赐恩宠的天主》(Munificentissimus Deus)中,正式确定为教义,并钦定8月15日为圣母升天节。[13]

天主教与东正教对于马利亚的看法有差别,但总体而言相同大于差别。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亚述教会大公牧首玛·丁克哈四世签署了《共同声明》,支持对马利亚的共同称呼:“基督之母”或是“我们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r)。天主教实行封圣制度,信徒可以通过马利亚和其他已死的圣徒向上帝祷告(Praying through them),就如同邀请教会的弟兄姐妹帮忙祷告一样。

基督新教认为,耶稣基督的母亲马利亚被天父上帝选中,作为耶稣基督肉身的母亲,但是马利亚与我们一样有罪性和罪行,因此是不完全的,不应被过度高举;因此反对通过各种形式尊崇马利亚。基督新教反对封圣,因为每个基督徒都是罪人,又同时是圣徒。基督新教反对“已死圣徒转述代祷”,因为祷告是每一个信徒的特权,因为信靠基督的缘故,每个人都可以来到主的面前祷告。而且圣徒死后,向他们祷告要求转述,从灵界意义而言,有不清洁之嫌。何必多费周章,直接向主祷告岂不更好。

8.教宗
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是教宗(拉丁文:Papa,中文语境中也被民众称为教皇)。教父时期(始于公元一世纪的使徒教父,结束于451年的卡尔西顿会议),爱任纽、伊格纳丢、居普良等都非常强调主教的作用,无形中推高了主教的地位。到国教时期(313年君士坦丁皇帝信主到476年西罗马衰亡),罗马帝国形成了5个主要主教体系,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由于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首都,加上是彼得、保罗受难之地,罗马教会的重要性实际上比别的教会系统要高些,在教会系统出现争议的时候常常处于调停者的地位。1415年康斯坦丁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正式取消了教会大分裂时期(1378-1415)数位“伪教宗”的职位,将罗马教宗定于一尊;但同时把教宗的权力限制在立法会议——大公会议之中。教宗作为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是天主教体系的领导力代表。

基督新教没有教宗,各个宗派(例如长老会、浸信会、贵格会、五旬宗、路德宗等)虽然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并没有自己的教宗。以浸信会为例,各个教会之间是独立的,并不存在彼此领导的关系,其联会主要是在植堂、宣教等事务上合作配搭。各个教会有其独立的牧师、传道和治理团队(长老团或执事会)。

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就组织形式而言,圣公会与天主教最类似;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同时是普世圣公会的名义领袖,但其在组织上并没有实际领导权。

9.圣职人员
1972年以后,天主教废除了7品神职制度,实行主教、神父和副祭组成的3级神职制度。天主教徒中,只有男性才能成为神职人员;其他低级职位可随时选择平信徒担任。现在,只有经过祝圣的主教、神父和副祭才称为神职人员。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修士(执事之前的修院学生)与修女(并非神职人员)要求守独身。

基督新教主张“人人皆祭司”,反对教阶制度。基督新教的牧师、长老、执事、传道与普通信徒一样,没有高低圣俗之分,只是在教会服事中的分工不同,因此可以结婚生子。从担任牧职的程序上而言,新教徒需要经历蒙召、被教会认可差派、神学装备等过程。按立牧师的程序各个新教教派有所差别。

10.弥撒与礼拜
天主教将敬拜称为弥撒,基督教称为礼拜。天主教的弥撒礼仪肃穆庄严,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分为进堂、圣道礼仪、圣祭礼仪、礼成4个部分。圣道礼仪主要是宣读圣经,共3篇,第1篇选自旧约,第2篇选自新约,这两篇是由信友读,第3篇选自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只能由神父读。圣祭礼仪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作所为的一种重现,是整台弥撒中最神圣的时刻。基督新教的礼拜(主日崇拜)一般主要包含讲道,敬拜赞美,宣读使徒信经等,形式较为活泼。

天主教会有许多礼仪,比如圣诞前的圣婴游行、复活节前的守夜礼、圣枝主日的圣枝游行、四大瞻礼、四旬期拜苦路、晚餐弥撒中的洗脚礼等;另有圣诞期、复活期、四旬期、常年期等不同的节期。

基督教不少教派看重复活节与圣诞节,对其余节期不太看重(五旬宗看重五旬节),更注重敬拜的本质。

11.主餐礼
天主教将圣餐称为圣体圣事,为7圣事之一,并相信无酵饼和葡萄酒在神父祝圣时化质成基督的身体和血(“圣餐变体论”)。大多数基督新教教派都反对此说,一般认为基督是以某种特殊方式“临在”于圣餐中,但并非变质。但基督新教各教派在此教义上有所差别。如,慈运理与多数浸信会主张象征说,即认为主餐(一般不称圣餐)是为纪念耶稣,众信徒同领饼酒也意谓在主内同为肢体,帮助人坚定其意志,重新以该礼仪反思主的爱与舍己。因此通常并非每周举行圣餐(主餐),大多为每月一次,少部分更久。

12.圣像
天主教接受耶稣、马利亚及其他使徒的画像或雕塑,并鼓励信徒尊崇这些画像或塑像。787年,第2届尼西亚大公会议对此进行了强调及肯定。《天主教教理》1160号记载:“基督徒的圣图像学,是把圣经藉着言语所传达的福音讯息,透过图像描写出来。图像与言语互相阐明:为了简短地表达我们信德的宣认,我们完整地保存教会传授给我们的所有文字、或非文字的传统。其中一个传统就是以图像作为表达的形式。这传统因坚信天主圣言降生成人是真实无妄的,故其图像的表达与福音事迹的宣讲配合。这是有用和可取的,因为那些互相阐明的事情,无疑地反映彼此的意义。”

基督新教一般反对任何形式的圣像敬礼,认为这违反圣经“十诫”之第二诫“不可拜偶像”。基督新教认为,“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参《歌罗西书》2:9),一切有形的雕塑,都会限制信徒对基督丰满性的认识和想象。因此,在灵修默想中,应当依据圣经文本的记载进行默想,而不应当借着人手所造的任何形象。

后记:基督新教与天主教的区别还有很多,以上所列只是比较典型的区别,并不完全。本文写作当中感谢杨修女提供的修改意见。由于笔者是新教牧师,虽然尽量客观,但也难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天主教,求主怜悯。
感谢本教会新媒体组帮我提供修改意见的David弟兄,Lily和Deborah姊妹;感谢从小在天主教环境中成长,后来归信基督新教的卢弟兄和靳弟兄的修改建议。

注:
[1] 1054年君士坦丁堡事件后,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从罗马教廷分裂出来,成为东正教会。
[2] Protestant,或译抗罗宗、抗辩宗、更正教。编注:更正教是注 [1] 提到的东西教会分裂之后,于16世纪再自西方教会,即今日的罗马天主教会分裂出来的。
[3] 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主教团。
[4] 胡斯托•L•冈萨雷斯(Justo L. Gonzalez)《基督教史》(上海三联出版社,2016),26-27。
[5]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25-26。
编注:“大公”(catholic)一词的意思是“普世的”,但也意为“全体一致”。为了将自己与各种异端团体和教派区分开来,古代的教会开始自称为“大公教会”。这个称谓不仅强调了教会的普世性,也强调了教会建基其上的广泛见证。教会是“全体一致”的教会——根据所有使徒与福音书作者的共同见证建立起来的教会。参冈萨雷斯,《基督教史》,128。
[6] 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修(Ignatius of Antioch)、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以及护教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在当时都具有领导地位。
[7] 《教宗名录》(Liber pontificalis)英文版(原写于拉丁文)见:https://ia801907.us.archive.org/8/items/LiberPontificalis/Liber%20pontificalis.pdf.
[8] 生于1483年11月10日,卒于1546年2月18日,原为天主教会的司铎兼神学教授。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始了宗教改革。
[9] 便西拉智训在天主教思高本被翻译为《德训篇》。。
[10] 笔者认为这种高举圣传权威的做法,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使教会有历史感和厚重感,但很容易使人架空圣言,把人“不完全的实践”抬高,使教会在教义上“掺杂”。教改之前罗马天主教的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点。
[11] 这种观点被基督新教驳斥为“半伯拉纠主义”,在人性论上是不连贯的,在救恩论上是不纯粹的。
[12] 天主教教理1030条。
[13] 《圣母升天节》,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6%AF%8D%E5%8D%87%E5%A4%A9

中文参考资料:
1. 毕尔麦尔(雷立柏译),《古代教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3.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4. 优西比乌,《教会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英文参考资料:
1. 7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Doctrine.
https://voice.dts.edu/article/7-key-differences-between-protestant-and-catholic-doctrine-del-rosario-mikel/ .
2.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atholicism.
http://www.differencebetween.net/miscellaneous/religion-miscellaneous/difference-between-christianity-and-catholicism/ .
3.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https://www.dw.com/en/the-main-differences-between-catholics-and-protestants/a-37888597.
4. Differences Between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https://www.catholica.com/difference-between-catholic-and-christian/.
5. 15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Catholic and Christian with Table.
https://coredifferences.com/difference-between-catholic-and-christi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