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创建文明城市,从善待底层讨生活的人开始

[ 1560 查看 / 0 回复 ]

创建文明城市,从善待底层讨生活的人开始

我对厦门的认识,是从张暴默的那首《鼓浪屿之波》开始。喜欢这首歌,对这个城市也就有了向往。

前几年偶然一个机会,在厦门小住了几天。可惜正赶上身有小恙,连鼓浪屿也没有上去,也没有在市区好好走一走,体会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前两天看到来自厦门的一个视频,让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

在中午的烈日下,几个农民工躲在路边的树荫下吃午餐。这时候城管来驱赶他们,不让他们在路边吃饭。双方发生争执,农民工手中的饭盒被打翻在地上。一个农民工愤怒地质问城管:“你让我们去哪里吃饭?”

看到这个视频,心里非常难过。

厦门曾经夺得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但从这个视频来看,这个称呼有些名不副实。

我中午下班回家,经常能看到满头汗水,身上披着灰尘的农民工走出工地,到附近的小摊或小店里买饭吃。有些小店特意针对农民工,做一些简单实惠的饭菜。

电视上常常播放各种美食节目。那些膳食大师们在镜头前他们怎样不厌其烦地选择食材,绞尽脑汁,做出各种让人垂涎的美食。但对于满身疲惫的农民工来说,中午能吃上几口热乎乎的饭菜,就是难得的享受。

这些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没有公积金,从事的是最沉重的劳动,吃的是最简单的伙食。

中午的时候,我常常看到农民工在路边睡觉,也就是在地上铺一条塑料布。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人躺在一把扫帚上,睡得那样香甜。如果说那些在路边吃饭的农民工影响了市容的话,这些在路边睡觉的农民工,岂不更让城市大煞风景吗?

除了这些打工的农民之外,还有不少小商小贩,在城市的最底层讨生活。他们一边蹬着三轮车吆喝,一边警惕地四处查看,看附近有没有城管执法人员。

昨天雨下得很大,当我经过一个路口时,看到几个小贩依然打着雨伞守在那里。

几年前,在我的单位门前,有一个外地妇女推着三轮车,卖灌汤包。她的三轮车上摞着很高的笼屉,里面全是热气腾腾的包子。

可有一次,市里迎接上级检查,对市容清理整顿。当交警走过来的时候,这个妇女躲避不及时,那些笼屉被掀翻在地,热气腾腾的包子滚了一地。

我很纳闷,为什么有些人一穿上制服,就板起一张冷漠的面孔,没有了丝毫的怜悯?

怜悯是人类的一种高贵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

对于一个负重前行的人来说,怜悯也许不能改变他的现状,最起码也能给他一些安慰,让他即使苦,也能受得住,有力量坚持下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是一个流放西伯利亚的囚徒,当他对生活陷于绝望的时候,正是一些人怜悯之心,唤醒了他的灵魂。

当囚徒们抵达西伯利亚某处驿站的时候,有两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来探望他们,给他们食物,用温暖的话安慰他们。临走的时候,还每人送给一本夹着卢布的福*音书。

这本小小的书陪伴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给了他不甘堕落的力量;激励他一生勤奋写作,为人类文明史作出重要贡献。

爱和怜悯,应该成为一个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楼房再富丽堂皇,马路再宽阔整洁,如果没有爱和怜悯,也不会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驱赶在路边吃饭的农民工的城市,不配称文明城市。

爱能推动爱,让城市充满温暖和活力。冷漠则像一种传染病,让人的心灵板结刚硬,让城市变成没有人情味的沙漠。

创建文明城市,从善待底层讨生活的人开始,从关爱身边每一个普通人开始。


文章来源:原创 刘树鹏  通向远方的道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