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我们

[ 1339 查看 / 0 回复 ]

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我们

陈恩加

不知不觉,新冠疫情已有近两年半时间。在这期间,接种疫苗、核酸检测和健康码早已常态化,各种方式的隔离也让许多人被迫成为“宅男”“宅女”。尽管人们对新冠病毒及其变体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恐惧与惊慌,但疫情却也对人们的日常造成影响甚至颠覆。正如新冠刚开始不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主编Gordon Lichfield预见性地在We’re not going back to normal这篇分析文章的开头所说的那段话[1]:
“为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我们必须彻底地改变几乎所有的习惯:如何工作、锻炼、社交、购物、健康管理、教育孩童、照看家人……但不久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有些事物不会再回到曾经正常的状态了……”
谁能想到,曾经自己能够正常生活的“前疫情时代”,成为这一代人终将留念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黄金时代”。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从容地面对不同的处境,而不只是让自己变得愤世嫉俗、迷失自我?又该如何坦然面对并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从中汲取真正的智慧和教训?

感伤中的同在

2022年1月26日那天,突然爆出来的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改写了许多在杭州工作的人原本的过年计划。我有位同事一觉起来发现小区封了,第二天整个小区的居民就被拉出去集中隔离;更多来自外省的同事则不得不取消回老家的计划。而距离我所在公司只隔了一条马路的科技园也发现了一例阳性病人。
我那时很慌乱,生怕杭州滨江会被封,所以在1月26日晚连夜做完核酸检测后,第二天就赶紧买了动车票回宁波,以为回宁波只要2+14居家隔离就可以。可没想到,宁波当地的政策是不管你是否来自滨江的封控区或防控区,只要从滨江回来的一律拉去酒店集中隔离。
如果只是平时,我也无所谓,可是那个点拉去集中隔离14天意味着我无法与父母团聚,一个人在酒店里过年了,你可以想象我内心的伤感。
除夕晚上,我爸发给我一条消息,他说:“上帝既然许可,我们这些卑微的人,只有顺服在环境的底下。最近你安心做点事。你现在是‘笼中的小鸟’。上帝陪伴你过除夕。”我看了以后虽然仍觉感伤,但顿觉有一股力量涌上心头。
是的,我并非孤零零一人,那位曾经陪着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火窑里的人子现在也陪在我的身边。不仅如此,他曾亲自经历过比我所遭遇的更为痛苦的、与天父的“隔离”,所以他完全能体会我现在的感受。
想到这让我倍感安慰,甚至让这次的隔离成为难得的、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亲近上帝的机会。以不变——上帝的同在——应万变,这是每个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作为救主之人了然于心的生存法则,也是基督之爱从未与我们隔绝的最佳明证。

当能吃饱成了奢望

当前,人类社会早已从“寻找卡路里”的时代进入“卡路里过剩”的时代。曾经只有富贵人家能吃上的珍馐美味早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而像我这样经常健身,对饮食结构、营养比例有颇多要求的人,则更是在意入口食物的热量和质量。吃得饱、吃得好似乎已是现代人生活的标配。
然而自上海疫情爆发,许多小区被封锁,居民出不去,菜又进不来,许多人才第一次意识到:在中国的一线城市,竟然还会出现无法买到菜、吃饱饭的“魔幻现实”,能吃饱饭再次成为一种奢望。我在上海的朋友这两个月在社交软件上晒的最开心的事就是“又团到菜了”,而有网友则戏称这段时间内上海的菜属于“绿色奢侈品”。
上海这波疫情让不少人被迫体会到什么叫“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参《提摩太前书》6: 8)。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不再满足于普通的食物、穿着,而追求看似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其实并没有错,也是上帝的普遍恩典,但如果我们迷失在其中,陷入贪婪和消费主义,就会忘记为当下所拥有的而感恩。
当社会主流价值观认为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好时,疫情却让我们再次反思莎士比亚借尼莉莎(Nerissa)之口所说的那句话:“吃得太多的人和饿得一无所有的人都难逃不适。”(They are as sick that surfeit with too much as they that starve with nothing)[2]

被污名化的“小阳人”

羊,因与“阳”谐音,在疫情时代成为指代那些阳性新冠感染者。而有的人则发明了“小阳人”这一称呼,更有甚者还按性别、年龄把阳性群体“细分”成了“公羊”“母羊”“老羊”和“小羊”。这种带有贬义、嘲讽、矮化意味的代词,不免让感染者感受到歧视。
想出这些称呼的人或许从未设想过给人打标签可能会带来多大的此生灾害:在日本历史上,麻风病曾被称为“汉生病”或者“癞病”。1931年日本政府曾出台一项法令,对麻风病人采取各种泯灭人性的措施:比如送往实际上相当于监狱、却美其名曰“疗养所”的隔离点;清除户籍、在家谱中除名;终身监禁等等。在那个年代的日本,如果有人被确诊为麻风病,就不得不经历真正的“社死”[3],最后成为“国耻”的代名词。
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密接者、次密接者,甚至是阳性病患?耶稣在面对那位行淫时被拿妇人时的反应可作为我们的借鉴。他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参《约翰福音》8:1-11)行淫被发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极为羞耻的一件事,众人把她带到耶稣跟前是想让她“社死”,并且希望耶稣也跟着他们一起落井下石。耶稣的回答却反其道而行,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罪性、有局限性的事实。
面对歧视与被歧视,耶稣做到了既不违背律法(没有直说不该用石头打死她),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怜悯和恩慈(“我也不定你的罪”)。而在这个“谈阳色变”、冷漠弥漫的社会,作为基督徒,面对身边的这类群体,更应心存爱心,通过言语上的鼓励和安慰,甚至经济上的资助来践行“爱人如己”的教导。

结语
当我们以为人类正不断迈向更光明的未来时,疫情包括其他如战争、经济危机等困境,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世事无常,生命无常,未来并非一片大好。
我想,这些困难或许也是上帝给人的一次提醒——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生命。
注:
[1]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 ... stancing-18-months/
[2]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一幕,场景二
[3]  社死,即“社会性死亡”,是网络流行语;主要指在大众面前出丑,也泛指在社交圈中做了很丢人的事情,抬不起头,没有办法再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
摘自《福音》
最后编辑葡萄枝 最后编辑于 2022-11-14 13:39: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