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灵的“均值回归”
作者:廖启宏
一转眼,2022年已经到了年末的感恩和圣诞佳节。今年的感恩节感觉格外心酸和讽刺,因为肆虐全球3年的疫情虽然渐渐缓和,但依然还没有完全离开我们;世界的经济和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如预期般地回到正常状态。
面对自己
全球经济的萧条、股市的震荡、前景的不确定、战争造成的影响、这些都一再地使我们灰心丧胆。每天看到新闻,世界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这种无力感就像在漩涡中的人一样无力逃脱,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同的灾难冲撞着我们所认知的正常生活。
常人在世,只不过图个安稳。但是如今世上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平均而言,美国战后每5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衰退(注1),而每次经济衰退的原因不一,没有规律可言。另外自19世纪初以来的统计,全世界的战争不到两年会发生一次(注2),每次发生地点也各不同。在这一切的动荡之中,人往往显得身不由己,也无能为力,因此一生安稳妥当似乎也是个奢望。藉一句流行语来说:“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灾难和苦难对我们的信仰也是个试金石。
没有人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信仰光景还会保持原地不动。在经历了3年的疫情、经济的动荡、地缘政治的诡谲后,我们的信仰又是如何呢? 苦难使我们失去对上帝的信心吗? 抑或是让我们更亲近上帝呢?
更贴切地说,苦难其实是把锋利的刀刃,把我们宗教的外衣无情地脱去,并对着我们的灵魂深处提问:“你相信什么?”与其说苦难把我们推向上帝、或是远离上帝,倒不如说苦难是上帝手中的一个工具,让我们透过它,能够更清楚面对真实的自己。
灵魂拷问
相对于苦难,我们更喜欢顺境与丰富。
通常人处在丰富时,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都通透了;或许更认为自己的丰富是靠着自己的本事,靠自己正确决定赚来的。基督徒在顺境的时候,时常表面上说:“感谢上帝!”但内心却说:“看我多有本事!”但是反过来说,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不会首先检讨问自己,反而会质问上帝:“Why? Why me?”
虽然我们人都喜欢平安稳妥,但是上帝在圣经里已经告诉我们:苦难是世上不可避免的。正如上帝对犯罪的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3:17)
其实我们所厌恶的苦难,都是上帝所允许的。这些苦难,使我们这些有罪的人,活在这个受咒诅的世上,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让我们期盼著更美好的家乡。所以苦难的终极其实是指向是上帝的荣耀。
在《约翰福音》第9章中,门徒看到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七嘴八舌地问耶稣说这人是自己了犯罪,还是他父母犯了罪?但是耶稣却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参《约》9:1-3) 接着耶稣就医治了他的眼睛,使人哑口无言,藉以彰显上帝的作为和荣耀。
换句话说,患难本身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透过这个工具,对我们发出灵魂的拷问。当它临到基督徒身上时,我们的信仰会受到挑战,甚至我们的世界观会经历崩塌。但是在受到挑战、经历崩塌之后,所剩下的,是货真价实、没有伪装的自我。正如约伯在失去一切所有之后,他的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这 显示了约伯对上帝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家道丰富,而是建基于自存永存的上帝身上。
使徒彼得深深了解苦难的益处。他在坚守正道、受尽逼迫患难后,鼓励亚细亚的信徒:“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6-7)
彼得深深了解苦难本身是个试金石,它可以夺去财富、名誉、头衔、人际关系,但夺不走信徒的信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过这些苦难或低谷后,我们所展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也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景况,并定睛于上帝。
属灵的“均值回归”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中,有“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无论是经济状况或股价,都会受到短期消息面的影响而表现超出或低于它们应有的真正水准或价值(均值)。但是就长期而言,这些短期的正面或负面消息影响终将消逝,经济状况或是股价一定会回到真正的实际状态。这种回归的状态就称为均值回归。这种过程也被称为金融界的物理现象,因为任何随机发生的事件,其影响力都会随着时间而减弱。这些数据点与长期平均值的差距则称为“偏离值”(deviation)。
若把我们真实的属灵状态,当作我们属灵的“均值”的话。那么苦难、逆境或低谷,就可以看作“均值回归”的过程。因为我们在安稳平静时,世界所赐给们的的权势地位、在教会中的服事、众人称赞的言语、事工的规模、人际关系、以及宗教仪式,都是叠加在我们属灵状态之上的“偏离值”。但是在苦难出现之后,这些世界的、人为的、宗教的“偏离值”,将逐渐剥离消逝。
当我们什么都失去的时候,还剩下什么呢?
正如过去3年以来,疫情所带给我们的,是分离、猜忌、冰冷的人际关系。但是也硬生生地将我们从舒适的教会经验中抽离出来,让我们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并且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是什么?”因为我们顿时发现:我们以为可靠的人际关系、教会经验、事工成就,都可以在一瞬之间消失殆尽。
若我们的信心是建基在这些事上的话,我们将发现我们的“属灵均值”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原来我们信的不是基督,而是教会的权力、团契聚餐或是人的称赞。但是对于那些真实将信心建基在基督里的,反而会发现他们的“属灵均值”是无比坚韧。正如保罗所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6-17)
圣经记载了许多属灵“均值回归”的例子:
•摩西是在埃及宫中长大的希伯来人,但是因他一时的血气,上帝将他的风光富贵都剥夺殆尽,在何烈山焚而不毁的荆棘中与上帝相遇,认清了自己的身分、接受了上帝的任务。
•以利亚在风光对决、消灭了450位巴力先知后,竟然被耶洗别下令追杀,灰头土脸地踏上逃命的路途,一度求死,最后在崩山碎石后的微小声音与上帝相遇,得到上帝亲自的安慰,并继续接受上帝的差遣。
•主耶稣忠心的众门徒原本认为耶稣在称王之后,可以鸡犬升天,封官晋爵。但是在耶稣基督被捉、遭鞭打、被钉十字架时,却四散逃亡……直到耶稣亲自显现,打破他们原本对弥赛亚的错误预期,坚固了他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位份和使命。
•保罗原本是迦玛列门下的高徒,法利赛人中的法利赛人,有着受人景仰的社会地位,但在大马士革的异象后,他放弃所有的地位、权势、众人的景仰和称赞,变成一位受毁谤、受羞辱、遭鞭打的上帝的仆人。
经历属灵“均值回归”的保罗,终能对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说:“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6:10)
还剩什么?
笔者在教会多年,曾参与负责的事工相当繁重,但却也甘之如饴。不料在疫情期间,经历了属灵的“均值回归”的过程:一些人因为心中的不安全感和忌妒纷争,利用我对他们的信任,在教会里面毁谤、谗言、争竞、拆毁……令我心灰意冷,无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骤然卸下所有事工。
之后,上帝对笔者提出了灵魂拷问: 你的“属灵均值”为何?当这些事工都失去时,你还剩下什么?过去是否因为事工的忙碌,而掩盖了干渴的心灵?
我发现自己多年来在教会中灵命没有被喂养、生命没有被造就。只是用忙碌的事工,一件一件叠加在这干渴的井上。我把这些事工当成目标,教会中的人情成为了沉重的轭。再加上教会中大家习以为常的“话术”:“顺服就蒙福”、“多种的就多收”、“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这些事工,成为了我“属灵均值”的“偏离值”、成了沉重的轭,甚至成为了代替真上帝的赝品。
在卸下繁重的事工后,上帝让我思考:在不需要准备主日学、带领团契、预备领诗、筹划开会的时候,我是否还是渴慕主的话语?我是否还是持恒祷告?我是否依然尊主为大?我当时的领受是,主耶稣是我唯一可以信任的好友,祂的应许是我唯一的盼望,祂的话语也是唯一能够在这“均值回归”的过程中,给我安慰、并且加添我力量的。
因此我在主的话语中下功夫,除了一年读完了整本圣经之外,也参加了圣经的研习班。上帝亲自用祂的话语带领我走过死荫的幽谷,还在我面前摆设了丰盛的筵席。
在这个过程中,上帝让我看到,过去在事工中得到的满足,和上帝丰富的话语比起来,简直是判若天渊。也难怪圣经中以及教会历史中的先贤,都宁可丢弃万事,把耶稣基督当成至宝。因为一旦亲尝了主恩的滋味,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寡淡无味。
当然,这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工是徒劳的、都是无意义的。
上帝透过事工操练我,让我学习虚己、学习顺服、学习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也学习耶稣替门徒洗脚的榜样。在服事中,上帝也透过了我祝福了其他的人和教会。
然而,服事本身如果成为了偶像,只求人的称赞、甚至取代上帝,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事工来掩盖我们真正属灵状态,而是求上帝让我们能够经历属灵的“均值回归”,使我们重新与上帝连结。因为“但我亲近上帝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诗》73:28)。
有句话叫“穷得只剩下钱”,意思指人只知道一昧地累积财富,但是却失去了其他所有的东西。对基督徒而言,则是:我是否“穷得只剩下事工”?
殊不知,上帝所赐给我们的,远远超过事工所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当上帝允许的苦难来到时,当我们失去了我所引以为傲的事工、地位、丰富时,我们还能够守住对上帝的信心吗?在这个“均值回归”的过程,在拿掉所有的“偏离值”之后,我们所剩下的,是一无所有,还是那震古铄今的耶稣基督呢?
我们是否能够像保罗一样,去除所有的“偏离值”后,剩下的是:“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
注:
1. https://www.nber.org/research/business-cycle-dating.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34001/.
来源:《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