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人为什么害怕被孤立?

[ 940 查看 / 0 回复 ]

人为什么害怕被孤立?
刘树鹏

有个朋友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前些天他去参加一个喜宴,没想到和他坐在一张桌子上的人,除了他以外,都是一个单位的。

人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插科打诨,唯独他自己无法插话,被冷落到一边。那顿饭他吃得非常憋屈。

人是生活于关系之中的,如果一个人脱离了关系,就会感到孤单痛苦。

看过一部电影,几个思想 犯被关在监狱里。狱方对他们最大的刑罚不是苦役,而是单独关押。把一个人单独关在一个囚室内,好多天时间也没人和他一句话。

这种巨大的孤独让人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于发疯,单独关押的人通过敲击墙壁,学会了与隔壁的人交谈。正是这种打破孤独的方式,让他们度过多年难熬的岁月,他们的意志最终没有被摧垮。

文革时期,之所以要划出“黑五类”等群体,就是采用孤立的方式,对某些人进行打击。某个人一旦被划为“黑五类”,走在街上没人搭理,找工作没人要,更不用提结婚找对象了。

我小时候,村子里几乎都是刘姓本家。一个大爷因为省吃俭用,买了不少土地,被划为地主。他的独生儿子非常老实,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干活,却一直没娶上媳妇来,孤独终老。

前苏联时期,工厂和学校里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地加入青年团组织。在大恐怖时期,一对中年夫妇被抓。妈妈在狱中给女儿写信,让女儿主动和他们断绝关系,这样就不影响她加入团组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你可能很难理解我们当时年轻人的心境。当你周围的人都加入了某个组织,而你却是唯一一个例外,那种被孤立和被排斥的感觉就像是无形的毒药,时刻侵蚀着你的心灵。所以,即使你对这个‘信仰对象’并不了解,甚至没有任何好感,但‘加入组织’却成为了你摆脱孤立和获得认同的唯一途径……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他们为什么甘愿沦为魔鬼的帮凶》。二战时期,来到波兰执行保安任务的德国101后备警察营突然接到命令,让他们屠杀包括孩子在内的1500名犹太人。尽管长官提出,“如果有谁感到无法胜任,可以退出,不必参与”,但这支由德国平民临时组成的警察队伍,只有十来人走出队列,作出不杀人的选择,其余400多人都自愿选择成为刽子手。

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分析说,大多数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脱离集体的压力。他们不愿意成为被另眼相看的少数人。他们关心自己在同志眼中的形象,远超于他们关心与自己同为人类的受害者之间的纽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生活于种种群体之中,朋友、同事、同学、有相同爱好者......不过,即使是和平时期,在这些群体中,往往也有善恶是非的选择。

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的父亲在大城市上班,他懂得的东西自然比农村的孩子们更多一些。因为他对问题的看法常常与别人不一样,就遭到同学们的孤立。在某些同学的怂恿下,班上的所有同学都不和他说话。

我有一个熟人,曾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围着他有一个很大的朋友群体。然而有一天,因为工作中的某个差错,这个熟人被免了职。他惊讶地发现,随着他失去地位,平时围着他转的那些朋友们很快就疏远了他。他感到非常大的失落,几乎得了抑郁症。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群体其实是不可靠的。比如德国101后备警察营,随着希特勒的垮台,这个群体的存在马上失去了意义。他们曾经以为有崇高意义的行为,变成了邪恶的犯罪行为。再比如前苏联时期形成的一个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群体,随着那个乌托邦帝国的崩溃,也随之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非常脆弱。随着人地位的变化以及利益纠葛,所谓的友情随时都会像雨中水泡一样消失不见。

然而“那人独居不好”,从人的本性上来说,人又离不开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足以慰藉生命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印度,有一个被遗弃的人,一生流浪于街头。他临死之际,被特雷莎嬷嬷人发现,把他带到庇护站。特雷莎和庇护站的人为他洗身,喂他吃饭,听他说话。他很快就去世了,临死前留下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活得像一只动物,但现在我可以像人那样死去了。”

这个人真是幸运,他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进入了人类社会那个最有价值的群体。

世上有这样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之所以接纳一个人,不是看这个人的年龄、外貌、权力、财富,乃是看到这个人身上最宝贵的特质--来自至高者的形象。

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彼此相爱,每个人不仅与生命之主,也与他人密切相连。在这样充满爱的奥秘的关系里,一个人才能找到生命的依靠和归宿。


来源:通向远方的道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