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枝
- 版主
- 998
- 988
-
2009-12-13
|
葡萄枝
2010-09-05 06:23
|只看楼主
1#
t
T
我有没有教错我的孩子?(下) 张逸萍成绩和才干 杜布森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情结(inferior complex),情形之严重,他称之为流行病。原因?他说,今天的人以美貌和聪明量度人的价值,和其他人比较之下,常觉得不如人,于是自卑。[注19]根据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的分析,我们觉得自卑,是因为我们太关心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称赞成为我们的偶像;上帝怎样看我们,我们能否得他称赞,相对之下,显得没有那么当前重要。[注20]杜布森根据他的想法,提出一个办法﹕孩子读书成绩若不是顶好,他劝父母鼓励孩子发展一项兴趣或专长—艺术、音乐、运动等,让他可以弥补弱点,抵抗自卑感。[注21] 发展另项才能,并无不妥,不是对或错的问题。但是,无论发展什么,人总会落在和别人比较的情形中,不但孩子,成人亦然。所以,这不是最好解决办法。圣经怎样说?1. 知足—“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4:11)虽然当圣经讲到“知足”的时候,通常是讲及基督徒对物质的态度,但也可以应用在天赋才能方面。无论孩子智商高低、漂亮与否,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习知足,因为是神所赐的。2. 尽力—虽然满足于神所赐的,但不等于不必尽责任,我们应该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4:10)。耶稣在一个比喻里讲到三个仆人,各受五千、二千、一千银子。那领受五千和二千的,都各赚五千和二千。主人对他们的称赞和奖赏都一样,都称他们为“又良善又忠心”,只有那领一千的,把银子藏在地里,所以被谴责为“又恶又懒”,因为他没有尽力(太25:14-27)。可见,不在乎天赋多少,重要的是忠心与否。所以,我们对孩子成绩单的反应也该一样﹕不问他的智商和能力,只要求他用功尽力。3. 感恩—最后,无论我们有什么成就,我们都应该为之感谢神﹕“凡事谢恩。”(帖前五18)所以无论孩子成绩单上的是A、是C,运动场得金牌否,只要他已经努力,我们都要感谢神,也教导孩子感谢神。体罚 今天的教育界和心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体罚对孩子身心有害。一般而言,反对体罚的理由是﹕蓄意引起他人肉体上的痛苦是残忍;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巴掌大,道理也大;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叫亲子间的沟通受影响。[注22] 杜布森似乎是唯一的例外,他说﹕“如果责打得适合,是一件好事,我认真敦促大家这样做,打打孩子的屁股……不会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注23] 他又说﹕“有一些专家以为体罚孩子会驱使孩子去打别人,导致暴力行为,这是胡说八道!”[注24]圣经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22:15)“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23:13-14)换言之,圣经是接纳体罚的,但是请记得,这是为了叫孩子“灵魂免下阴间”,也许可以说﹕是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更绝不是为了父母发脾气找孩子发泄。凭常理,我们都可以同意,体罚方法必须对身体无伤害,例如,杜布森主张只打屁股,不能打重要的地方。还有,必须因孩子而异,孩子若只需要责备,已能悔改,当然不必打。心理学理论向来随着专家、随着时代变迁,在体罚方面,亦不例外。最近有一个研究发现﹕黑人家庭中,孩子愈多被打屁股,愈少侵略行为,愈少惹麻烦。怎样解释呢?研究员相信,在一个接纳打屁股的文化中,打屁股是正常事情,孩子做错了,就得打屁股。但是,在白人家庭,打屁股是留为对付严重问题。还有一个研究显示,保守的基督徒家庭,因受杜布森的影响,有三份一的家庭打孩子屁股,“研究找不到体罚的负面效果──正因为它被视为正常。”[注25]弟兄姐妹们,请不要被世俗理论唬着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教育界今天有一个新的流行名词﹕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从前称ADD),它包括三种表现﹕不能专注、冲动和过动。[注26]症状有﹕常在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因为粗心而导致错误;常被旁边的事情分散注意;常不能完成任务;常舞动手脚,或者坐时扭动;讲话太多,未听完别人讲话先作答等等。事实上,它和一般冲动、注意力分散、精力过剩很难分界。当一般人想到ADHD,似乎会马上想到精神药物,最常听的叫“立得宁”(Ritalin)。但是,是否只有服药一条路可走?原来坊间书籍也认为治疗办法有多种﹕[注27] 1)生理方面—饮食要良好健康,服用维生素;避免不良食品,如酒精。2)心理方面—心理辅导、支持小组、“行为更易”(behavior modification)等。3)生活方式—对孩子作实际指导﹕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处理冲动。此外,似乎大部分书籍都强调﹕睡眠充足能帮助孩子专心学习、情绪稳定。[注28] 4)新纪元疗法—如“觉悟训练”(Awareness Training,其实就是冥想)。[注29]先不谈新纪元治疗,如果这些普通常理,思想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应付ADHD,我们是否必须使用药物?虽然使用精神药物的好处易见,很快就感受到效用,比起一般心理辅导见效。[注30]但是,各种精神药物都有不良副作用﹕包括头痛、失去食欲、烦躁、紧张、失眠、阻碍发育等。[注31] 一本专论表示长期使用ADHD药物的副作用尚未明朗,尤其是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中。[注32] 我们是拿孩子的大脑做实验!顺便一提,精神问题向有不同原因﹕生理、灵性(包括不正当思想和行为,邪灵的骚扰),所以分辨是相当困难。愚见是﹕除非是纯粹生理原因,否则用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物有副作用,若有其他办法,应先采用。[注33] ADHD 亦不例外,父母应该多加管教,少用药物,免得将来后悔。父母指南中的新纪元成分 一般父母指南和教养孩童书籍,新纪元成分不多,但是,有或没有,多或少,全视乎作者是谁。在今天被新纪元影响的心理学界和社会里,难于完全避免。教导孩子各种新纪元松弛技术,是相当多父母指南所推荐的。例如《白痴父母指南》主张孩子学习瑜伽,[注34] 虽然在全书中占不多篇幅,但因这是一本代表性书籍,可见新纪元已经进入教育界。此外,还有一些新纪元味道更重的,主张教导孩子使用新纪元技术,为了增进表现、健康成功。例如,心理学家戴亚(Wayne Dyer)主张教导孩子使用冥想、禅、瑜伽、观想、自我催眠,发展健康自我形象、身体健康、消除和预防疾病。[注35]有一次偶尔在网路上看见东南亚某教育学院,有一份教案,叫做“身心潜能开发课程与教学设计”[注36],目标是帮助学生练习并掌握开发潜能,所使用的技术包括﹕瑜伽、观照、禅、气功等。你我能不叹息?杜布森说﹕“父母……向小儿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教育家寻求解答。结果自一九二零年代起,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孩童是依照专家指示教养长大的,美国民众更是仰赖儿童心理学家及家庭医师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们必须问﹕‘这些专家究竟带来什么影响?’也许有人期待,美国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远超过未蒙之利的其他国家,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滥用毒药、酗酒、未婚怀孕、心理疾病、自杀率日益增加,成绩真可谓一塌糊涂!当然这不能全部怪罪于‘专家’们劝导有误,但我认为他们仍得为这个问题负起相当大的责任。”[注37]杜布森虽然是心理学家,他也看得出心理学在教养孩童方面带来不良后果,那么基督徒是否应该回到圣经去呢?圣经和世俗理论 1. 基本分歧圣经原则和坊间父母指南的第一个基本分歧﹕现代心理学一般相信人性本善,例如说﹕“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如果父母误解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善良行为就可能会弱化。”[注38]圣经却认为人生而有罪性。因为亚当犯罪,我们都成为罪人(罗5:12-19;诗51:5)。所以父母若完全不加管教,他的罪性就会发挥尽致。一位圣经辅导支持者说﹕“这就是你孩子的真正潜能。”[注39]2. 内心和外表第二个主要分歧是﹕坊间指南多注重外表行为。随便找一二本翻翻看,它们谈的多是关于孩子要完成作业、分担家庭杂务、有礼貌、有纪律等。它们甚少谈道德问题,即使谈也不以圣经为基础,更不谈内心动机。圣经注重人的内心,“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圣经辅导非常留意这一点。他们说,父母若专注于教导孩子外在行为,而忘记内心,他们教出一群伪君子。[注40] 圣经辅导曾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孩子为玩具吵起来,父母通常的反应是﹕“是谁先玩的?”这是为了公平,但如果我们留意他们的心,我们会发现他们两个都是“恶人”,因为他们都很自私,都在想﹕“我不在乎你,也不管你高不高兴,我只关心自己,只要我得到这个玩具,就会快乐。”所以父母不能只纠正行为,也必须纠正内心。[注41] 3. 最终目标非基督徒的指南,多为了叫孩子健康适应、成功快乐、在社会上做一个良好公民。但基督徒教导孩子目的是为了得到敬虔的儿女,不是成功、富有、能干、美貌的后裔。“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太16:26)这真理不但对父母来说是正确的,对孩子亦然。所以孩子必须重生得救,是第一件大事;然后父母必须帮助孩子长进、生活圣洁。若能如此,其他事情也就不必父母太担心了。请基督徒父母们不要只顾孩子的成绩单,或者他能否考进名大学。灵命更重要!实际建议﹕和孩子读箴言 既然圣经和世俗理论大异其趣,那么,圣经怎样讲及教养孩童一事?箴言就是大卫教导所罗门、所罗门教导他的儿子(箴4:1-4)的内容。虽然这些人因为没有完全遵照圣经教训行事,所以都不是完全人,但是这些话既然记载在圣经中,定是上帝给父母们一个模范,知道可以教导孩子什么。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箴言,把原则告诉孩子,并同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例﹕1. 敬畏耶和华(1:7),这是基础;2. 保守你心(4:23) ,可谈动机、内心偶像;3. 听从父母 (1:8),可谈你们之间的事情;4. 勤劳工作 (6:6-8),假若孩子听从父母,又勤勉学业,你不需要再担心他的成绩单;5. 选择益友 (13:20),可谈帮少年;6. 远离娼妓(2:16-19),可谈婚前性行为、色情网站;7. 健康的婚姻性爱观 (5:15-19),可谈婚姻观、性教育;8. 小心舌头 (4:24),可谈诚实;9. 管理金钱 (3:9-10),可谈金钱和奉献;10. 爱人如己 (3:27-29),可谈施舍救济和帮助别人;11. 酒精诱惑 (23:29-35),可谈毒品;12. 贤德妇人 (31:10-31),可谈外在美不若内在美,男孩亦然。箴言里可以用来教导孩子,应用在生活中的经节,绝不止于上边这些。想基督徒父母们都可以举一反三。最后最重要的事 上边列举的是教导的内容,办法呢?诚然,我们没有一个绝对有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养孩童办法,因为孩子不是电脑,他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但圣经中有一些原则﹕1. 把真理告诉孩子(教和管)“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2. 祷告、祷告、再祷告我们可以教导又教导、管制又管制,但只有圣灵能改变人心。圣经说﹕“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诗37:5)父母们请牢记—小孩子是用祷告和眼泪养大的。3. 自己必须长进“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2:7-10)这里有三代人﹕1)经历过神的人—约书亚和长老;2)受教于有经历的人,自己没有经历,只有知识;3)受教于一些只有知识没有经历的人,终于没有经历,连知识都没有。要教好孩子吗?作父母的须先在基督里追求长进。4. 请放心,神有恩典请不要以为,若非你紧紧抓住神,痛哭恳求他,他就不理睬你的孩子,事实上,他爱你的孩子和爱你一样。圣经应许我们基本生活所需(太6: 31-34),对基督徒父母们来说,孩子岂不比“吃什么、穿什么”重要百倍?“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难道神忘记开恩?”(诗77:8-9)请放心,神有恩典,若非他的恩典,恐怕你和我都活不下去了。“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29:17)“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三书4)注释:1. Heidi Murkoff, “The Real Parenting Expert Is … You,” Newsweek, Special Edition Fall & Winter 2000, 20-21.2. James Dobson著,李弘善译,《我家没有小霸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页107。3. Thomas Gordon, P.E.T.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New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New York: A Plume Books, 1975), p.201,263.4. 例﹕Josh McDowell & Dick Day, How to be Hero to Your Kids (Word Publishing, 1991),中文译本﹕麦道卫等,《6A的力量》。5. Benjamin Spock, Dr, Spock on Parenting: Sensible Advice from America’s Most Trusted Child-care Expert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8), p. 224-26.6. 例: Eileen Hayes, “Lying and stealing,” BBC Parenting. (http://www.bbc.co.uk/parenting/your_kids/primary_stealing.shtml)7. Ericka Lutz,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 Well-Behaved Child (New York: Alpha Books, 1999), p. 163.8. Po Bronson & Ashley Merryman, Nu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New York: Twelve, 2009), p. 80-81.9. Gordon, P. E. T., p. 108-113.10. 崔华芳编,《多给孩子一个A》(台北﹕麦田出版,2007)。11. 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17 Feb., 1992), p. 48-50.12.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UK: Wiley-Blackwell, 2010), Myth #33.13. 张逸萍,《邪魔登讲台》(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9),页116-19。14. 例﹕Lutz,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 Well-Behaved Child, p. 30.15. 例﹕崔华芳编,《多给孩子一个A》,页37-38。16. 例﹕Alfie Kohn,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New York: Atria Books, 2995), p. 34-38.17. Bronson, et. al., NurtureShock, chapter 1.18. Ibid., p. 14-15.19. James Dobson, The New Hide or Seek (Grand Rapids, MI: Fleming H. Revell, 1999), chapter 1-3.20.见﹕爱德华.韦尔契著,顾蓓晔、李台莺译,《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真生命辅导传道会)。21. James Dobson, The New Hide or Seek: Building Confidence in Your Child (Grand Rapids, MI: Fleming H. Revell, 1999), p. 104-07.22. 例﹕ Lutz,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 Well-Behaved Child, p. 132-33.23. James Dobson, Hide or Seek, rev. ed. (Old Tappan, New Jerse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79), p. 91,94.24. Ibid., p. 95.25. Bronson, et. al., NurtureShock, p. 186-87.26. 爱德华.韦尔契,“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爱德华.韦尔契等著,张逸萍译,《走出心理幽谷》(真生命辅导传道会,2008),页112-14。27. Jeff Strong & Michael O. Flanagan, AD/HD For Dummies (Hoboken, NJ: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5).28. 例﹕Frank Lawlis, The ADD Answer: How to Help Your Child Now (New York: Viking, 2004), p. 144-150.29. Strong, et. al., AD/HD For Dummies, p. 135.30. Ibid., p. 118-19.31. Jeffrey Kluger, “Medicating young Minds,” TIME, Nov 3, 03, p. 49-56; Strong, et. al., AD/HD For Dummies, p. 120-21.32. Glen R. Elliott with Kate Kelly, Medicating Young Minds: How to Know If Psychiatric Drugs Will Help or Hurt Your Child (New York: A Lynn Sonberg Book, 2006), p. 14-25.33. 张逸萍,"你是大脑和基因的奴仆吗?"《生命季刊》,2008年12月,页53-58。34. Lutz,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 Well-Behaved Child, p. 218.35. Wayne W. Dyer,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or Your Children?(New York: Avon Books, 1986), p. 71,171,208-82.36. 台湾国立东华学校“身心潜能开发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大纲。37. 杜布森,"从传统智慧汲取宝藏",《爱家杂志》,第六卷,第五期,2001/5,页8-9。38. 崔华芳编,《多给孩子一个A》,页205。39. John MacArthur, What the Bible Says About Parenting: God’s Plan for Raising Your Child (Nashville, TN: Word Publishing, 2000), p. 29-32.40. Ibid., p. 35.41. 泰德崔普著、庞慧修译:《子女心,父母情﹕从“心”教养孩子》(El Monte, CA, 台福传播中心,2001),页27-28。张逸萍 来自香港,在美获护教学博士学位,现在加州“基督学房”等神学院任教,著有《心理学偏离真道》等作品。来源:生命季刊
葡萄枝 最后编辑于 2010-09-05 06:2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