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过后,为什么有人成圣,有人成“魔”?
作者 王林
经历苦海必成魔?
朱元璋从小很苦,家贫只能放牛。16岁那年,淮北大旱,父、母、兄、姐先后去世,于是朱元璋入皇觉寺为僧。不满两月,因荒年无收,寺主遣散僧人,朱元璋至此变为无依无靠的游方僧,尝尽世间冷暖。有人说,他年轻时经历的苦难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之一。
他疑心重,34位明朝开国功臣,只有一人善终;他嗜杀,一次微服出访,听到有人批评他的政策,语气不敬,立刻提兵三千,卒数千户;他手段残忍,频繁使用“剥皮实草”这样的酷刑。苦难让他近乎成魔。
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从小也很苦。12岁就开始做鞋匠。20岁出头,师傅去世,他要照顾师傅的遗孀和四位遗孤。繁忙的工作中,他自学了6种语言。但当他向教会提出要派出宣教士的时候,没有人支持。
31岁的时候,他历尽艰辛成立宣教机构。把自己作为宣教机构的第一名宣教士派往印度,但短短两年之后,因为和差会意见不合,被切断所有经济、人力支持。之后10年,他儿子病逝、妻子抑郁,他受到英国殖民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打压。1809年,他突然患病昏迷。从疾病中刚刚恢复后,1812年印刷厂大火,烧毁许多年写作的手稿。在重重打击下,威廉·克里坚持不懈自己的初衷。他翻译圣经卓有成效,将全本圣经翻译为孟加拉语、印地语、梵文、阿萨姆文、Oriya文、Marthi语,另外将部分圣经翻译为29种语言和方言。他收集和整理了印度的历史,编辑了《印度历史文学与宗教鸟瞰》,以及孟加拉文、马刺塔文和梵文词典。他积极挽救生命,经过30年的努力,和诗人泰戈尔的父亲一起成功禁除了“苏替”(将寡妇烧死殉葬的习俗,梵文sati)。1834年,他在印度逝世,根据他的要求,墓碑上写着:“我是贫穷、可怜、无助的无名之辈,但落在主慈爱的怀抱中”。如此多的挫折、打击、熬炼没有扭曲他,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取得的成就也没有夺走他的谦卑。经历一生的狂风骤雨,他最终安息在上帝的慈爱里。同样经过苦难,为什么有人成圣?有人却成魔?患难的果子
在苦难中成魔,似乎比较好理解。当下很流行的宫斗剧中,不断地反复解释这一过程。但怎么成圣呢?各种宗教和信仰都有自己的理论和近路,如佛教的“大彻大悟”,以及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不仅对于如何成圣的理解不同,大家对于“圣”的理解也很不相同。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会介绍保罗在圣经中的看法: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3-5)
当圣经谈到“圣”的时候,是指我们反映出上帝的形象。为何经过患难,基督徒反而能更有上帝的形象呢?因为有些果子只能在患难中结出来。在保罗的描述中,苦难不仅没有让一个基督徒堕落,反而让他们结出许多有益的果子。当使徒保罗写下这段经文的时候,他至少已经服事教会十几年的时间。他已经经历了他在《哥林多后书》11章里所列举的患难,包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并且很有可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事实上,使徒保罗因为信仰耶稣基督的缘故,从一个众人都尊重的人,变成一个在犹太人眼中的叛教者,应当被处死。他一生中也因此多次经历生命的危险。保罗明白患难是什么。在书信中,当保罗谈到“苦难”(θλιφις)的时候,他所指的是一种压力,一种肉体或精神的痛苦。保罗说,只有在这样的有压力、不顺利、受痛苦的情形中,有一些果子才能成长出来。有些生命的果子只会在失望中生长出来,有些恩典只能在风暴中才能领受,而有些永恒的光芒只能在长年的黑暗之后才可能看见。保罗的观点在初期教会中很普遍,在《雅各书》1章2至4节、《彼得前书》1章6至7节也都讲了同样的道理。他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清楚。保罗在这里说,患难并不仅仅是一种失去,事实上,在患难中,一个人可以获得一些东西。患难是可以结果子的。患难的益处
首先,患难生忍耐。没有人可以主动地训练自己的忍耐,因为你一旦主动地选择忍耐一些环境,那种环境就不再是你不想面对的。只有被迫加给的压力,才可以增强人的忍耐。
其次,忍耐生老练。有些版本将“老练”也翻译成“品格”。这里的老练或者品格就是一个人在压力下始终按着原则做事。没有压力,就没有真正的品格。譬如诚实。如果一个人诚实不仅不需要付代价,而且能够获得利益的话,这种诚实是容易的。但正如国内的会计师常常面对的,如果诚实要付上自己前途代价的话,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正如精金必须要经过火炼,真正的老练和品格,必须要在真正的压力中锻炼出来。最后,老练生盼望。要在压力之下坚持做合乎原则的事情,一个老练或有品格的人,必须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个没有盼望的人不可能坚强。没有盼望的话,为什么坚强呢?为什么不放弃呢?为什么不撒个谎让大家日子都好过呢?为什么即使要得罪所有的人,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呢?只有一个有盼望的人才可能超越一时的得失,忠于那不变的真理。所以,只有在患难中,一个人才能有忍耐,在忍耐中培养真正的老练品格,在这样的老练里也才能建立坚定的盼望。苦难中学习爱
“如果你没有仇敌的话,你怎么可能爱你的仇敌?”
不少基督徒见证过这段话的真实性。有一位很受尊重的牧者跟我讲述了他的见证。在三十多年的信仰中,他十多次入狱。其中有一次特别辛苦,因为除了普通的监狱待遇以外,这次的狱卒以折磨他为乐。连续几个月不让他和任何其他人联系,也不让他阅读任何书籍、报纸,当然也不可能读圣经。于是他越来越愤怒,直到很长一段时间,每一次看见狱卒他就激动到想要杀死他们。他向上帝祷告说:“主啊,求你给我一把枪,让我干掉这些混蛋们!”他就在这样的怒火中过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他再一次向上帝这样祷告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他耳边轻声说:“如果你没有仇敌的话,你怎么可能爱你的仇敌?”基督的爱是必须要经过苦难的。如果我们没有被人真正地伤害过,我们怎么可能饶恕呢?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愤怒和苦毒,我们怎么能以善胜恶呢?如果没有人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深深的麻烦和痛苦,我们怎么可能爱我们的仇敌呢?我们在中国服事,需要爱所有上帝所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这些人的黑暗面,我们凭什么能说我们真实地爱这些人呢?爱一个没有得罪过我们的人,大致不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爱一个真正伤害过我们的人,就需要耶稣基督那样从上帝而来的爱。而这样的爱,除非经历真实的伤害,是没有其他途径可以产生的。
万事互相效力
有些人可能很难理解基督徒,为什么要这样追求赦免我们的仇敌,寻求耶稣基督的爱。这力量必须要从《罗马书》的第5章到第8章的整段经文中理解。因为保罗相信那全能的上帝为挽救罪人死在十字架上,而我们所有活在这恩典中的基督徒,越是效法他,就越有丰盛的生命。
因为保罗相信他自己活在全能上帝所掌管的世界中,所有的苦难都发生在上帝的掌管之下。而上帝叫“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参《罗马书》8:28)。保罗的信念中最让人吃惊的,并不是有一位上帝掌管这个世界,而是这位上帝要让所有的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当然,保罗有这样信念的理由是因为,“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罗马书》5:6)所以,我们这些活在十字架恩典下的人,苦难不一定会破碎我们的人性,反而有可能映射出上帝的形象。
来源: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