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我心靈得安寧》创作背后的故事(下)

[ 2592 查看 / 0 回复 ]

《我心靈得安寧》创作背后的故事(下)


然而,面對這樣如海浪一波接著一波的苦難打擊,斯彼福卻用“我心靈得安寧”這樣的主題寫下來這首傳世不朽的偉大詩歌:

                                                《我心靈得安寧》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又平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無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撒但雖來侵,眾試煉雖來臨,但有主美證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贖我,賜安寧。

回看我眾罪,全釘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極歡暢,主擔我重擔,何奇妙大恩情,讚美主!我心靈,得安寧。

求主快再來,使信心得親見,雲彩將卷起在主前,號筒聲吹響,主再臨掌權柄,願主來!我心靈,必安寧。

在詩中作者雖然用“江河波浪滾滾而來”來形容他此刻刻骨椎心的“憂傷”,但面對這樣的苦難,他心裏依然相信因為自己已得到主十字架寶血換來的“救贖”恩典,心中有“主領引”,有主擔他“重擔”,因此無論碰到了什麼樣的“困境”和“試煉”或者是“撒旦來侵”,都不會影響自己靈魂中從主而來的安寧。全詩的最後一節“求主快再來,使信心得親見”的詩句更反映了他的盼望,即將來有一天他將在天上與他親愛的女兒們重新相見,因為那是主耶穌的應許!

這首詩寫成後在1876年正式發表在由著名聖樂家桑迪 (Ira D. Sankey)和貝利斯(Philip P. Bliss)主編的第2期“福音歌曲”一書上,而作曲的就是貝利斯。貝利斯出生於美國濱州的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庭,因家境原因他11歲就被迫離家外出工作,靠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來完成基本教育。這樣的環境本來很難讓一個人在音樂領域有所作為,據貝利斯本人回憶他直到10歲那年才第一次聽到鋼琴聲音,但他卻有幸得到了幾位“貴人”的幫助,而在成人後走上音樂之路:19歲時他遇到了一位教音樂的老師,後者發現他有音樂天賦,給了他平生第一次唱歌技巧的訓練;21歲時他與女友露西結婚,而露西是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因而給了丈夫許多鼓勵和幫助,露西的祖母還特地借了三十美元給貝利斯,從而使他能夠去紐約音樂師範學院接受了九個星期的正規音樂教育;31歲時他認識了大佈道家穆迪,不久成了穆迪的福音歌手,並在五年後正式成為一名全職的聖樂歌手和作曲家, 並在聖樂界享有盛名。

貝利斯為斯彼福這首詩所譜的曲調調名就用了那首沉船的船名:Ville du Havre。他寫下的曲調與斯彼福的歌詞相互交融,充滿著莊嚴、宏大和敬虔,旋律在低沉開始,然後一層層昇華,烘托渲染出“我心靈得安寧”的主題,從而將基督徒與神之間那種永恆的關係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歌問世不久就得到廣泛流傳,繼而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教會傳唱,被譽為19世紀最感動人們靈魂的讚美詩歌。一個半多世紀中,無數基督徒含著淚高唱這首詩歌讚美主;數不清的著名歌唱家選擇高歌這首百年經典老歌以表達對上帝的愛與敬虔,無數經歷了人生苦難而陷入悲傷的人因唱這首歌而帶來心靈的安慰,更有無數的人被這首詩歌及背後的故事感動而歸入到主的名下。

《我心靈得安寧》詩歌背後的故事深刻地體現了我們基督徒與主那種不可分割的永恆關係,這種關係就像保羅所說的:“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 8:38-39)親愛的尚未享有這種美好關係的朋友們,你們願意白白得到這樣美好永恆的愛嗎?(完)

来源:海外华人福音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