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管教不是一道选择题

[ 5158 查看 / 0 回复 ]

管教不是一道选择题
作者:罗妮丽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分清自由与规矩,没有规矩的无原则、无限制的爱就是溺爱。
在中国,十字路口红绿灯出故障时,很多车子就会抢道,抢的过程中就会挤、骂、按喇叭,导致谁的车子都过不去,甚至在路口发生矛盾。如果没有红绿灯,开车人就不知道自己的责任、界限、顺序等,交通秩序就会乱套,甚至发生事故,家教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圣经上非常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言22:15)“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13-14)“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言29:17)遗憾的是,不少孩子很多坏的品性、毛病,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或祖父母顺着他们的性子娇纵出来的。


给孩子定规矩,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非常重要。孩子自一岁开始,就应该定一些正常的规矩,并训练他(她)遵守。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规矩也要适时调整。


有位美国朋友告诉我,他告诉过每个孩子:你们是家里的客人,如果住在我家里,首先要尊重我的规矩。他给孩子的规矩是:第一是安全。每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比如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的;手是用来帮助人的,不是用来伤人的。孩子有了安全、爱人的规则意识,玩起来就会有安全感。第二是尊重。兄弟姐妹之间没有经过对方允许,不能碰別人的东西。第三是相爱。手是用来帮助他人,嘴巴用来说正面的话,眼睛用来看美好的事情等。第四是整洁。客厅是公用场所,不能放自己的东西,每个孩子的东西要放自己房间。


父母不光要立家规,还要为孩子定下犯规的后果。在美国大多数家庭和学校都会有规矩,并附有犯规的结果。从两岁的幼儿班到成人的工作场所,一切按规矩而行事。例如:一个六岁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楼内走廊上跑,被老师抓到的话,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是到校长办公室,第三次是吃午饭不允许和同学坐,只能坐在老师桌边,第四次是请家长接回家,停课一天。在家中,比如吃饭后收各人的盘子、尽可能参与招待客人等。家长的处罚,从拿掉孩子平时一些被允许的特权,包括禁止看电视,到朋友家玩等,直到体罚。在我的大学教育学课堂上,学生们曾就管教孩子的话题做过讨论。其中有两位基督徒学生还现身说法,分享了管教对她们的人生意义。


Judy和她的两个哥哥只要到上高中的年龄,父母都会给8,000美元购买旧车。当她得到这笔钱时非常兴奋,立刻买了一辆名牌旧车。那年放暑假,她起早贪黑打工,挣了一大笔钱,把旧车彻底修了一通。车子旧貌换新颜,开起来顿有兜风之感;但是风光不多日,车子因自己粗心而撞了,十分沮丧。她只好牺牲周末时间再打工,将车子修好了。


又不久,她犯了父母给她定的一条家规,父亲便真的兌现惩罚,严禁她一个月内开车,每天上学也只好安步当车。她父亲是当地教育局长,熟人很多,所以他对一些熟人打了招呼,如果见到他女儿步行上学,请不要停车载她。就这样,她每天早上不得不提前出门,步行半小时上学。每次来回还要小心过一个高速路口。从此,她再也不敢对父母的家规怠慢了。现在想来,很多家规对自己如今的待人处事都非常有益。


听完她的分享,另一位同学说,她上小学时很羨慕班上两个同学,他们好像做什么都不担心父母管教。她有时想,要是他们的父母是自己的父母有多好。可是到高中才意识到,她的父母对她的批评限制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规矩已成好的习惯;而那两位她羨慕的同学到高中时,却是在学校里麻烦不断,常受处罚。她现在更加体会到圣经上的教导:“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当然,执行家规要有一定的技巧性:


1. 学会把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情绪向孩子表达。有个家长问我,她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兴奋起来,哪怕一个人玩也会闹翻天,沙发上蹦跳,在家拍球,还会乱扔东西。叫他停,他仍然嘻嘻哈哈,觉得很好玩,甚至看着他妈妈,像是挑战她的底线。这位家长常是忍不住扯起嗓子发火,甚至抡起巴掌就打屁股。儿子伤心地哭起来时她又会后悔,觉得他还是个孩子,毕竟不太懂事。家长问我有没有一些建议?我告诉她方法之一就是要先安静自己,然后认真告诉孩子,你做这事让我很伤心,再明确表达自己期望孩子如何做。不管孩子一时是不是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但至少要引起他对母亲感情伤心的情感注意,而不是对父母怒气的注意。不懂事的孩子,在潜意识里也有关注和尊重父母情感的意识。


2. 管教不等于唠叨。父母的管教中要有规矩,并知道对错及犯错后兌现惩罚,从而训练孩子养成有规矩的好习惯。不需要婆婆妈妈,天天对孩子重复类似的话。有的家长对孩子从早到晚就是催,早上是:“闹钟都响了,还不快起来?上学来不及了。”孩子起床后是:“你去看看你的房间,像猪窝。”吃早饭时是:“快点吃,来不及了。多吃一点,你正在长个子。”吃完饭后是:“快点,磨磨蹭蹭的,上学要迟到了。”放学回来是:“你快去做作业,把作业做完要练一个小时琴,然后就吃晚饭。”晚饭后是:“抓紧把学校作业做完,然后去洗澡。”洗完澡后是:“怎么还不睡?”等等。我们谁都不喜欢天天听一样的人说一样的话,耳朵能生茧。于是,明知父母是对的话也逆反不听,甚至把关系弄得很僵。


3. 管教不等于棍棒。管教中虽免不了打,但是应在万不得已时才打,且不能简单地一打了之,打也要有学问。父母说,我为了你才这样做,可有些孩子并不认为父母爱自己。孩子会说,那还是为了你。在管教中,如果孩子不觉得你爱他,管教就不起作用,或者是打折扣,或者是起负作用,产生逆反心理,要用智慧的爱来管教。


4. 管教需要耐心。孩子长大是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问题需要对付,而且同样的问题也不是一次教育就不再犯了。有些父母嫌麻烦,以大人的智商和自律来要求孩子,如不断出现“麻烦”时就不理解而失去耐心。这些父母常常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时间隧道里,让他一眨眼就长大,这样一切麻烦都过去了。如果真的是如此,我们会失去作父母很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和他们一起成长的机会。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套路工作,而是全面育人的长期系统的过程,在育人中育己。父母哪怕曾经为孩子哭过,以后也是一种财富。


5. 管教需要训练。训练是将道理变为行动,从而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习惯,一件事训练他反复做多少遍就成为习惯。教导一大堆道理,孩子都懂了,就是不做或做不出来。叫他把房间不要搞那么乱,一直还是那么乱。管教而不训练,管得再严孩子都不听、不服,甚至阳奉阴违。所以要一点点训练,不仅在方法上教他们,而且在他的心思意念和态度上帮他们,不能半途而废。零至六岁是训练可塑性最好的黄金时期,也是父母在孩子心里影响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时间训练得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就是到老也不偏离。在这个阶段,很多道理,你再怎么和他们说,他们也懂不了多少,要训练怎么做,还要做给他们看。


对的事用爱的方式鼓励,错的事用爱的方式阻止。要观察孩子有哪些弱点、哪些毛病正在养成,要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计划,而不是等到他不好的习惯养成后才来纠正他。等养成了再纠正很难,还会形成冲突。训练的目的,是当孩子做了一件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时,你会表现出不喜欢的反应,他以后就对这件事也不喜欢,就会少做了。


6. 管教需要一致性。父母之间要有一致性,比如爸爸要孩子自己睡,妈妈忍不住又将孩子抱到自己床上。有时候,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管法又不一样,所以,家里大人要在管孩子上同心一致。有时候,即使父亲或母亲在管孩子上也会前后不一致。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或好或歹,看自己心情和情绪来定,或者孩子一哭一闹,心又软了。


7. 管教需要父母的榜样。孩子真正的品格不仅仅是说教和打骂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自己的榜样力量感染出来的。夫妻都应该以身作则,一起虚心用心来学习如何管教孩子,且与孩子一起成长。


总之,管教不是父母的一道选择题,正如圣经所言:“……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当然,管教也不是凭血性和自我聪明。圣经教导我们:“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6:4)让我们在主里一同与孩子学习成长的功课。



来源:中信

(罗妮丽博士是美国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后编辑眼中的瞳仁 最后编辑于 2019-01-07 22:27:26
TOP